Monday, February 28, 2005
Smith 是TB在 MLB.com 的 Beat Writer,26號深夜突然因為血栓(Blood Clot)而遽然辭世,僅僅只有46歲而已,相當令人震驚。
Baseball On Wikipedia
我食言了,因為在弄Wikipedia....。Wiki是夏威夷語中「快速」的意思,Wiki系統則是一種透過眾人齊心合力完成(Collaborate)文件的有趣玩意,而 Wikipedia 照字面自然是靠這種方法來完成的百科全書。
既然是百科全書,那自然得查一下「棒球」在裡面的介紹,結果中文的 Wikipedia 裡面內容相當的缺乏,僅僅只有一頁左右的內容而已,其他相關詞條裡面的資料當然也是殘缺不全。
相信 Wikipedia 在未來搜尋資料上面會有很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能把棒球的資料,完整的擺放上去,必定對推廣棒球大有助益,尤其如果是有豐富棒球史料的人,能將資料放到 Wikipedia,就是最快、最容易讓資訊流通的方式,而且省去自己維護主機的費用和精神。「大聯盟」也是一樣的情形,有能力有熱情的人快動手吧!還有編輯新條目完,一定要把分類標籤加上去[[Category:分類]],否則系統會將這個條目刪掉!
既然是百科全書,那自然得查一下「棒球」在裡面的介紹,結果中文的 Wikipedia 裡面內容相當的缺乏,僅僅只有一頁左右的內容而已,其他相關詞條裡面的資料當然也是殘缺不全。
相信 Wikipedia 在未來搜尋資料上面會有很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能把棒球的資料,完整的擺放上去,必定對推廣棒球大有助益,尤其如果是有豐富棒球史料的人,能將資料放到 Wikipedia,就是最快、最容易讓資訊流通的方式,而且省去自己維護主機的費用和精神。「大聯盟」也是一樣的情形,有能力有熱情的人快動手吧!還有編輯新條目完,一定要把分類標籤加上去[[Category:分類]],否則系統會將這個條目刪掉!
Thursday, February 24, 2005
Bobblehead、McFarlane
在網路上發現恐怖的收藏,這麼多搖頭娃娃排在一起還真是壯觀。
McFarlane 系列的球員模型也是另一個有趣的收藏品,Madboy 的 Blog 裡面有一些相關的文字。Todd McFarlane 自己則也是一個棒球迷,他還在 MLB Radio 主持了一個節目,"Todd McFarlane Show",這節目今年已經進入第4年了,內容當然是各種棒球收藏品,漫畫書、玩偶、全壘打球等等。不過最近內容因為禁藥風波,也談了不少。
Todd McFarlane 另外知名的事蹟是,他創造了 Spwan 這個知名的漫畫人物,自己也擁有不少棒球收藏品,包括 Mark McGwire 第70號的全壘打球,並且將他的收藏,到全國各地巡迴展出。
相關連結
McFarlane的SPAWN網站
MLB.com 裡面的 "Todd McFarlane Show" 介紹
McFarlane 系列的球員模型也是另一個有趣的收藏品,Madboy 的 Blog 裡面有一些相關的文字。Todd McFarlane 自己則也是一個棒球迷,他還在 MLB Radio 主持了一個節目,"Todd McFarlane Show",這節目今年已經進入第4年了,內容當然是各種棒球收藏品,漫畫書、玩偶、全壘打球等等。不過最近內容因為禁藥風波,也談了不少。
Todd McFarlane 另外知名的事蹟是,他創造了 Spwan 這個知名的漫畫人物,自己也擁有不少棒球收藏品,包括 Mark McGwire 第70號的全壘打球,並且將他的收藏,到全國各地巡迴展出。
相關連結
McFarlane的SPAWN網站
MLB.com 裡面的 "Todd McFarlane Show" 介紹
Monday, February 21, 2005
Greer Retire
差不多已經到野手春訓報到的日期了。大約是到現在還沒有被任何球隊簽下的關係,Greer 宣布退休了,同一天宣布退休的還有 Rob Nen 這位有名的火球男。
沒記錯的話,他已經被選進德州自己的名人堂,另外目前正在討論跟 Front Office 拿份工作的樣子。
沒記錯的話,他已經被選進德州自己的名人堂,另外目前正在討論跟 Front Office 拿份工作的樣子。
Friday, February 18, 2005
This Year In Fantasy Baseball
Y! 和 MLB.com 都開始募集玩家了,看起來跟以前一樣沒什麼不同,Y! 仍然有免費的 FB 可以玩,MLB.com 的仍然死要錢,沒有受到之前 MLBPA 簽約的影響,TSN 那邊看起來也沒變,只是 TSN 那邊並沒有去玩過,所以比較不熟悉一點。
FB 有很多種形式,我只玩 Y! 那種當年度球員S型 Draft 的。想看更多介紹,台大椰林風情棒球板和不良牛 MLB 板精華區及 Draft 板都有資料。
繼續 FB 五千年。
FB 有很多種形式,我只玩 Y! 那種當年度球員S型 Draft 的。想看更多介紹,台大椰林風情棒球板和不良牛 MLB 板精華區及 Draft 板都有資料。
繼續 FB 五千年。
Wednesday, February 16, 2005
[BA] How It All Begin
這篇 Allan Simpson的演講稿翻譯原本是'03年貼在批踢踢 Prospect 板,現在舊文重po一下。
正當「棒球美國」在慶祝他的20歲生日時,我們認為值得撥出空間請創辦人/編輯 Allan Simpson回顧這份刊物艱辛的草創時期,回顧這份差點在誕生前夭折的全美棒球新聞(棒球美國的前身)
我對全美棒球新聞(All-America Baseball News)創刊號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時對這份東湊西湊出來的刊物所抱持的天真態度。
當時我只是個沒有任何出版背景,財力微薄,對棒球僅有過少許接觸,只曾在半職業球隊工作過幾個暑假的傢伙。而我在加拿大家裡的車庫,嘗試發行一份全國性的棒球刊物。
我當時野心勃勃,當然了,也有一點不切實際。這種小刊物有很大的機會是撐不了多久的。但我無視於這事實。
我真的認為我能夠推廣一份涵蓋所有棒球層級的刊物--包含大聯盟,小聯盟,大專,青少棒等等所有有關的東西--然後能夠每兩個禮拜出刊一次,並且將集發行、廣告、印刷等業務,以及作家於一身(這傢伙瘋了@@),哦!當然!我還是兩個孩子的爸還有我妻子的丈夫。(有熱血到@@)
花不了多久,我了解到這是一頭熱,我很快的沉靜下來,發現我錯估了這一切。
Filling the void
弄份刊物的點子是在發行第一期的6個月前,我下定決心,鬥志激昂,決定為我的人生作點不一樣的事情。而這意味著這將會是場豪賭。
當時我在離溫哥華250英里的家鄉(Kelowna, British Columbia)一家會計公司上班,那是個棒球蠻荒之地,最近的小聯盟球隊得開五個小時的車才能到。
在那之前五年,我曾經在菜鳥層級的先鋒聯盟 Lethbridge Expos 擔任GM。而更早的時候,我在半職業隊 Alaska Goldpanners 工作了三個暑假,同時兼任 Fairbanks Daily News Miner 的編輯。我走運看到了72年還在 Fairbanks 打球的 Dave Winfield,以及三年後 Andre Dawson 職業生涯的首次出賽。
雖然我是多年的死忠紅人隊球迷,並且 follow 了他們各層級的比賽,不過那就是我所有有關棒球的資歷了。新聞背景?我甚至沒在大學上過半堂新聞寫作的課。
但我想重回棒球的懷抱,永不分離。
身為一個加拿大人,選擇就是會比人家少。即使想重啟棒球事業,我仍然遭遇了移民局的阻攔,我無辦法僅僅是收拾家當,就能搬到米國追求夢想。
我決定投入出版業,因為那是少數能靠棒球存活的選擇。我可以留在加拿大經營,等營業步上軌道之後或許可以因此遷到米國。至於移民的問題就以後再說吧。
時間點洽好適合發行新的刊物,對我這個長期的「運動新聞」(The Sporting News)讀者,更是清楚不過。 「運動新聞」不再像從前大幅報導各層級的棒球。他們對小聯盟的報導正在縮減,大專棒球是新興項目,但他們持續忽略它,我最感興趣的選秀部分,他們的報導份量不足,甚且,他們沒有冬季聯盟和夏季聯盟的報導。
此外,也沒有其他刊物進入這個領域,因此如果沒有其他人要補上這個空缺的話,我想,嗯,我可以。
How naive I was
我在1980年將全家搬到白石(White Rock, B.C),一個溫哥華南部靠近邊界的社區中。在那裡,我建立起自己的據點,並在移民法允許的範圍下, 能夠每天越過邊境進行商業活動。
我在華盛頓州的貝蘭(Blaine)和貝林漢(Bellingham)設立了信箱,貝林漢先驅者報同意幫我印刷。並在西雅圖確認訂單的履行和郵寄。實話實說,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使讀者認為它是一份出自米國的刊物,這有點像是冰球雜誌在米國的做法,沒有讀者會購買的,假如讀者認為這東西是加拿大來的話。
藉由81年二月在「運動新聞」上廣告和直接郵寄到府的引誘之下,募集到了一千五百位忠誠的讀者。我還記得到西雅圖時,手裡拿著裝在嬰兒食品盒裡的一疊疊讀者訂單,和打字員猜疑的目光。
我沒有今天方便的文書處理器和生產線。我在白石家裡的車庫只有一部簡陋不值錢的排版機。你只能看到你打到螢幕上的線條,除此之外沒有東西了,假使處理器吃掉了你的備份,它就真的消失了(久遠的年代@@),你得再重新來過。
由於對於封面設計沒有任何概念,我不在乎黑墨水和其他色彩的疊合是否適當,我只關注封面--來自堪薩斯大學,即將成名的 Kevin McReynolds,然後讓全國的每個人認識這本刊物。
接著,在水手隊做事的 Tracy Ringolsby 幫我在80年於達拉斯進行的冬季會議建立了回應網路。他們將提供我們一些關於大聯盟的報導,但從一開始,我們就定位小聯盟, 大專棒球、選秀和夏季業餘棒球。
一切看起來輕鬆寫意。由此可見我有多天真。
Help!
第一期全美棒球新聞的副本必須在出刊前五到六天靠 Telecopier 傳輸。而且我很快的發現,單靠我一個人傻傻的把所有文章輸入進去,根本是一相情願的幻想。我趕緊向有航空公司售票經驗的友人討救兵,希望他能拯救我。
在第一期付梓前一天我才將所有事情搞定。不光只有一頁須要剪裁擺放而已,把所有圖文就定位就要弄個四、五個小時。所以三十二頁的份量一天根本弄不完。
兩個晚上沒睡而且還落後一個工作天,我決定不管它完成了沒,第一期就這樣直接上印刷廠,所以有些頁數沒有文字,文章沒有標題,照片還沒掃描過。就這樣,貝林漢先鋒報大約有一半的工作人員為了訂正錯誤、趕在出刊日前發行而弄得焦頭爛額。第一期雖然並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最後總算是出刊了。
為了第一期的出刊,我被榨幹了。我甚至沒辦法開車從貝林漢回到只有25英里遠的家裡。我在日後將會非常熟悉的 Interstate 5 rest area 睡著了。
隔天我必須要再到貝林漢拿回四千份的全美棒球新聞(多出來的部分要作為行銷之用)到我的國際球探部(International Scout),然後再到西雅圖郵寄。
過去出版品的寄出要靠大宗郵寄。所以有些訂戶可能會收不到雜誌。一直到第五期全美棒球新聞才拿到第二級的郵政許可。郵務局堅持我們必須要在米國有辦公室,美國可以查到公司的所有紀錄,在加拿大的車庫不行。
惡夢般的第一期搞定以後,第二期只剩下不到兩個禮拜,我已經把大部分蒐集到的資料放在第一期了,第二期要做什麼我想都還沒想過,第二期一定會是另一個怪物。
過不了多久,我就知道那是強人所難,因此全美棒球新聞改以月刊的形式發行。我們延長了兩千位訂戶的期數,然後請了第二位工讀人員來幫忙打字和雜誌的發行業務。
We wouldn’t give up
接下來的三、四期比較上軌道一點。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則開始浮現出來,六月份左右,我的資金差不多用完了,全美棒球新聞正站在十字路口。我在西雅圖跟我的兩個顧問見面,我們不情願的決定將全美棒球新聞停刊,改成類似佈告欄的形式。就在這時候,另一份打對台的刊物,願意付五千美元取得我們的訂戶名單。我們存活了下來。
我做了決定,全美棒球新聞不會就這樣停刊,至少不會沒有掙扎過就停刊。我們有一小群忠誠的讀者,而我們所做的也是業界中正逐漸成長的那一部分新興區塊,證明我們原先的預測是精準正確的,尤其是選秀部分的報導。我們猜到81年的選秀前二順位是 Mike Moore 跟 Joe Carter,以及亞利桑那大學贏得大學冠軍(College World Series)。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捲起我們的袖子,借一些資金,讓我們能夠撐著,然後找個買家接手,最後順理成章的搬到美國去。
之後,我在 Lethbridge 時,幸運的遇到在棒球界有豐厚人脈的 Bob Freitas,Freitas 介紹我 Miles Wolff--一個富有企業家精神,並重新把生活重心擺在還沒因電影出名的杜漢公牛(Durham Bulls)的傢伙。
82年七月,Miles 買下了全美棒球新聞,六個月後搬到了杜漢,拜他之賜,編輯要拿到簽證容易多了。又在那之後不久,全美棒球新聞改名為棒球美國(BaseballAmerica)。
The Canadian Dream
在白石的日子是現在已經是遙遠的記憶。
每天越過邊境處理郵務...........半夜在車庫裡帶著手套保暖,閱讀近五十份報紙........為了出刊,一個禮拜一百二十小時的工作量..........擺在工作室的手提箱,冬天的備用胎,高爾夫球洞............
83年一月棒球美國搬到杜漢時,我們有六千位訂戶。而在九0年代初期棒球美國訂戶達到了七萬五千人。我們編制人員有二十位,全球有五十位特派員。我們有書籍、各式的出版品、廣告部門、遍及所有棒球美國的電話搞定顧客服務。每年出刊二十六期,同時還有年鑑,Direct,Super Register、Prospect Handbook。
二十年來,我們已經成為硬核(hard-core)球迷第一也是唯一,取得小聯盟、大學聯賽、選秀會以及新秀的資訊來源。現在在大聯盟,你找不到一位球員,棒球美國完全沒有他以前的相關紀錄和報導。我們伴隨著每一位大聯盟球員成長。
回顧過去,這些現在看起來似乎很容易。
我們如何辦到的?正確的切入時間點,堅持不懈和忠誠。
我們體認到81年市場上的需求,並且幸運的利用了市場的成長週期--在每一各層級,大部分是小聯盟。堅持不懈是我們沒有放棄,不管他是多麼辛苦的工作。以及忠誠,我們有經年為我們服務的專欄作家和特派員,還有從早年開始,我們就支持我們的忠誠的讀者群。
聽起來像是老式的美國夢不是嗎?或者,那是一個加拿大人的美夢。
Twenty years later and still going strong, would I do it all over again?
Never.
Then again . . .
--------------------------------------------------------------------
以上是Simpson 01年在BaseballAmerica二十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講詞。
BA的網站上仍然放有當年第一期的封面報導。
正當「棒球美國」在慶祝他的20歲生日時,我們認為值得撥出空間請創辦人/編輯 Allan Simpson回顧這份刊物艱辛的草創時期,回顧這份差點在誕生前夭折的全美棒球新聞(棒球美國的前身)
我對全美棒球新聞(All-America Baseball News)創刊號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時對這份東湊西湊出來的刊物所抱持的天真態度。
當時我只是個沒有任何出版背景,財力微薄,對棒球僅有過少許接觸,只曾在半職業球隊工作過幾個暑假的傢伙。而我在加拿大家裡的車庫,嘗試發行一份全國性的棒球刊物。
我當時野心勃勃,當然了,也有一點不切實際。這種小刊物有很大的機會是撐不了多久的。但我無視於這事實。
我真的認為我能夠推廣一份涵蓋所有棒球層級的刊物--包含大聯盟,小聯盟,大專,青少棒等等所有有關的東西--然後能夠每兩個禮拜出刊一次,並且將集發行、廣告、印刷等業務,以及作家於一身(這傢伙瘋了@@),哦!當然!我還是兩個孩子的爸還有我妻子的丈夫。(有熱血到@@)
花不了多久,我了解到這是一頭熱,我很快的沉靜下來,發現我錯估了這一切。
Filling the void
弄份刊物的點子是在發行第一期的6個月前,我下定決心,鬥志激昂,決定為我的人生作點不一樣的事情。而這意味著這將會是場豪賭。
當時我在離溫哥華250英里的家鄉(Kelowna, British Columbia)一家會計公司上班,那是個棒球蠻荒之地,最近的小聯盟球隊得開五個小時的車才能到。
在那之前五年,我曾經在菜鳥層級的先鋒聯盟 Lethbridge Expos 擔任GM。而更早的時候,我在半職業隊 Alaska Goldpanners 工作了三個暑假,同時兼任 Fairbanks Daily News Miner 的編輯。我走運看到了72年還在 Fairbanks 打球的 Dave Winfield,以及三年後 Andre Dawson 職業生涯的首次出賽。
雖然我是多年的死忠紅人隊球迷,並且 follow 了他們各層級的比賽,不過那就是我所有有關棒球的資歷了。新聞背景?我甚至沒在大學上過半堂新聞寫作的課。
但我想重回棒球的懷抱,永不分離。
身為一個加拿大人,選擇就是會比人家少。即使想重啟棒球事業,我仍然遭遇了移民局的阻攔,我無辦法僅僅是收拾家當,就能搬到米國追求夢想。
我決定投入出版業,因為那是少數能靠棒球存活的選擇。我可以留在加拿大經營,等營業步上軌道之後或許可以因此遷到米國。至於移民的問題就以後再說吧。
時間點洽好適合發行新的刊物,對我這個長期的「運動新聞」(The Sporting News)讀者,更是清楚不過。 「運動新聞」不再像從前大幅報導各層級的棒球。他們對小聯盟的報導正在縮減,大專棒球是新興項目,但他們持續忽略它,我最感興趣的選秀部分,他們的報導份量不足,甚且,他們沒有冬季聯盟和夏季聯盟的報導。
此外,也沒有其他刊物進入這個領域,因此如果沒有其他人要補上這個空缺的話,我想,嗯,我可以。
How naive I was
我在1980年將全家搬到白石(White Rock, B.C),一個溫哥華南部靠近邊界的社區中。在那裡,我建立起自己的據點,並在移民法允許的範圍下, 能夠每天越過邊境進行商業活動。
我在華盛頓州的貝蘭(Blaine)和貝林漢(Bellingham)設立了信箱,貝林漢先驅者報同意幫我印刷。並在西雅圖確認訂單的履行和郵寄。實話實說,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使讀者認為它是一份出自米國的刊物,這有點像是冰球雜誌在米國的做法,沒有讀者會購買的,假如讀者認為這東西是加拿大來的話。
藉由81年二月在「運動新聞」上廣告和直接郵寄到府的引誘之下,募集到了一千五百位忠誠的讀者。我還記得到西雅圖時,手裡拿著裝在嬰兒食品盒裡的一疊疊讀者訂單,和打字員猜疑的目光。
我沒有今天方便的文書處理器和生產線。我在白石家裡的車庫只有一部簡陋不值錢的排版機。你只能看到你打到螢幕上的線條,除此之外沒有東西了,假使處理器吃掉了你的備份,它就真的消失了(久遠的年代@@),你得再重新來過。
由於對於封面設計沒有任何概念,我不在乎黑墨水和其他色彩的疊合是否適當,我只關注封面--來自堪薩斯大學,即將成名的 Kevin McReynolds,然後讓全國的每個人認識這本刊物。
接著,在水手隊做事的 Tracy Ringolsby 幫我在80年於達拉斯進行的冬季會議建立了回應網路。他們將提供我們一些關於大聯盟的報導,但從一開始,我們就定位小聯盟, 大專棒球、選秀和夏季業餘棒球。
一切看起來輕鬆寫意。由此可見我有多天真。
Help!
第一期全美棒球新聞的副本必須在出刊前五到六天靠 Telecopier 傳輸。而且我很快的發現,單靠我一個人傻傻的把所有文章輸入進去,根本是一相情願的幻想。我趕緊向有航空公司售票經驗的友人討救兵,希望他能拯救我。
在第一期付梓前一天我才將所有事情搞定。不光只有一頁須要剪裁擺放而已,把所有圖文就定位就要弄個四、五個小時。所以三十二頁的份量一天根本弄不完。
兩個晚上沒睡而且還落後一個工作天,我決定不管它完成了沒,第一期就這樣直接上印刷廠,所以有些頁數沒有文字,文章沒有標題,照片還沒掃描過。就這樣,貝林漢先鋒報大約有一半的工作人員為了訂正錯誤、趕在出刊日前發行而弄得焦頭爛額。第一期雖然並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最後總算是出刊了。
為了第一期的出刊,我被榨幹了。我甚至沒辦法開車從貝林漢回到只有25英里遠的家裡。我在日後將會非常熟悉的 Interstate 5 rest area 睡著了。
隔天我必須要再到貝林漢拿回四千份的全美棒球新聞(多出來的部分要作為行銷之用)到我的國際球探部(International Scout),然後再到西雅圖郵寄。
過去出版品的寄出要靠大宗郵寄。所以有些訂戶可能會收不到雜誌。一直到第五期全美棒球新聞才拿到第二級的郵政許可。郵務局堅持我們必須要在米國有辦公室,美國可以查到公司的所有紀錄,在加拿大的車庫不行。
惡夢般的第一期搞定以後,第二期只剩下不到兩個禮拜,我已經把大部分蒐集到的資料放在第一期了,第二期要做什麼我想都還沒想過,第二期一定會是另一個怪物。
過不了多久,我就知道那是強人所難,因此全美棒球新聞改以月刊的形式發行。我們延長了兩千位訂戶的期數,然後請了第二位工讀人員來幫忙打字和雜誌的發行業務。
We wouldn’t give up
接下來的三、四期比較上軌道一點。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則開始浮現出來,六月份左右,我的資金差不多用完了,全美棒球新聞正站在十字路口。我在西雅圖跟我的兩個顧問見面,我們不情願的決定將全美棒球新聞停刊,改成類似佈告欄的形式。就在這時候,另一份打對台的刊物,願意付五千美元取得我們的訂戶名單。我們存活了下來。
我做了決定,全美棒球新聞不會就這樣停刊,至少不會沒有掙扎過就停刊。我們有一小群忠誠的讀者,而我們所做的也是業界中正逐漸成長的那一部分新興區塊,證明我們原先的預測是精準正確的,尤其是選秀部分的報導。我們猜到81年的選秀前二順位是 Mike Moore 跟 Joe Carter,以及亞利桑那大學贏得大學冠軍(College World Series)。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捲起我們的袖子,借一些資金,讓我們能夠撐著,然後找個買家接手,最後順理成章的搬到美國去。
之後,我在 Lethbridge 時,幸運的遇到在棒球界有豐厚人脈的 Bob Freitas,Freitas 介紹我 Miles Wolff--一個富有企業家精神,並重新把生活重心擺在還沒因電影出名的杜漢公牛(Durham Bulls)的傢伙。
82年七月,Miles 買下了全美棒球新聞,六個月後搬到了杜漢,拜他之賜,編輯要拿到簽證容易多了。又在那之後不久,全美棒球新聞改名為棒球美國(BaseballAmerica)。
The Canadian Dream
在白石的日子是現在已經是遙遠的記憶。
每天越過邊境處理郵務...........半夜在車庫裡帶著手套保暖,閱讀近五十份報紙........為了出刊,一個禮拜一百二十小時的工作量..........擺在工作室的手提箱,冬天的備用胎,高爾夫球洞............
83年一月棒球美國搬到杜漢時,我們有六千位訂戶。而在九0年代初期棒球美國訂戶達到了七萬五千人。我們編制人員有二十位,全球有五十位特派員。我們有書籍、各式的出版品、廣告部門、遍及所有棒球美國的電話搞定顧客服務。每年出刊二十六期,同時還有年鑑,Direct,Super Register、Prospect Handbook。
二十年來,我們已經成為硬核(hard-core)球迷第一也是唯一,取得小聯盟、大學聯賽、選秀會以及新秀的資訊來源。現在在大聯盟,你找不到一位球員,棒球美國完全沒有他以前的相關紀錄和報導。我們伴隨著每一位大聯盟球員成長。
回顧過去,這些現在看起來似乎很容易。
我們如何辦到的?正確的切入時間點,堅持不懈和忠誠。
我們體認到81年市場上的需求,並且幸運的利用了市場的成長週期--在每一各層級,大部分是小聯盟。堅持不懈是我們沒有放棄,不管他是多麼辛苦的工作。以及忠誠,我們有經年為我們服務的專欄作家和特派員,還有從早年開始,我們就支持我們的忠誠的讀者群。
聽起來像是老式的美國夢不是嗎?或者,那是一個加拿大人的美夢。
Twenty years later and still going strong, would I do it all over again?
Never.
Then again . . .
--------------------------------------------------------------------
以上是Simpson 01年在BaseballAmerica二十週年慶祝大會的演講詞。
BA的網站上仍然放有當年第一期的封面報導。
Tuesday, February 15, 2005
"Ball Four"
最近 Jose Canseco 的新書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不過這裡要談的不是他,是揭發界的前輩,Jim Bouton 的 Ball Four。
濃縮一下 Wikipedia 上的資料,Bouton 在'59年被 Yankees 以 Amateur FA 簽下,'62年登上大聯盟,接下的'63、'64都有很棒的表現,分別拿下了21、18勝,並且入選明星賽。接著在'65年之後,就因為手臂受傷,改以蝴蝶球行走江湖,'69年被賣到擴增球隊 Seattle Pilot,'70之後退休,並且嘗試過2次復出。
當時('69)為了忠實的紀錄,他在口袋裡一直放著一本小記事本,如果寫不下所有的文字,他會拿任何可以用的紙張來紀錄,吃剩的爆米花紙盒、票據的存根、雞尾酒餐巾、衛生紙等等。而 Ball Four 這本書出版之後,讓他自己成了極不受歡迎的人物,包括聯盟執行長 Bowie Kuhn 都對他深惡痛絕,因此他自己也說 "I'm Glad You Didn't Take It Personally"
Ball Four 後來有後續書籍 Ball Five、Ball Six,在'00年集成 The Final Pitch 出版。另外 Bouton 也是泡泡口香糖"Big League Chew"的發明人之一,以及寫有小說"Strike Zone"。
濃縮一下 Wikipedia 上的資料,Bouton 在'59年被 Yankees 以 Amateur FA 簽下,'62年登上大聯盟,接下的'63、'64都有很棒的表現,分別拿下了21、18勝,並且入選明星賽。接著在'65年之後,就因為手臂受傷,改以蝴蝶球行走江湖,'69年被賣到擴增球隊 Seattle Pilot,'70之後退休,並且嘗試過2次復出。
當時('69)為了忠實的紀錄,他在口袋裡一直放著一本小記事本,如果寫不下所有的文字,他會拿任何可以用的紙張來紀錄,吃剩的爆米花紙盒、票據的存根、雞尾酒餐巾、衛生紙等等。而 Ball Four 這本書出版之後,讓他自己成了極不受歡迎的人物,包括聯盟執行長 Bowie Kuhn 都對他深惡痛絕,因此他自己也說 "I'm Glad You Didn't Take It Personally"
Ball Four 後來有後續書籍 Ball Five、Ball Six,在'00年集成 The Final Pitch 出版。另外 Bouton 也是泡泡口香糖"Big League Chew"的發明人之一,以及寫有小說"Strike Zone"。
Monday, February 14, 2005
Bud Selig
CCLu老大的Blog在最開始曾提過Doug Pappas 和 NYT 上對 Selig 的報導和觀感,對岸的 Blog 上也有一篇關於美國4大職業運動 Commisioner 的側寫,雖然說已經是有點Out of date了,比如 Brewers 的農場評價已經大幅上升(BA去年的第一名),球隊也在今年賣出去。
個人對 Selig 的評價稍微上升,這次禁藥事件雖然網站上的民調顯示,大部分的球迷仍然覺得不夠滿意,但是能夠在還不算長的時間內,做出決議來(雖然球員工會態度很軟,幫了不少忙),也算是不容易。之前完成的跨聯盟賽事和Unbalance 的賽程也要算是功勞一件。
接下來就看下次 CBA 的談判了。
個人對 Selig 的評價稍微上升,這次禁藥事件雖然網站上的民調顯示,大部分的球迷仍然覺得不夠滿意,但是能夠在還不算長的時間內,做出決議來(雖然球員工會態度很軟,幫了不少忙),也算是不容易。之前完成的跨聯盟賽事和Unbalance 的賽程也要算是功勞一件。
接下來就看下次 CBA 的談判了。
Saturday, February 12, 2005
'05 Caribbean Series

Caribbean Series 是中美洲的年度盛事,已經舉辦超過30年,當地居民都以嘉年華的心情來看待這個賽事,除了有大聯盟球星回來跨刀外,更是國家間的競爭,觀眾也非常熱情,擴音器、喇叭等等樂器齊鳴,兩方國旗旗幟飛舞,非常熱鬧。雖然球場容量僅在1萬2千人到2萬人,但是有球員形容,「這是我聽過的1萬2千人所能發出最大的聲音」。
這個系列賽的參賽資格是四個國家中,冬季聯賽的冠軍隊,而且 Caribbean Series 能夠徵召聯盟中其他球隊的球員,這也是有些球員,如 Miguel Tejada 能夠年年參賽的原因。今年由 Mexico 年下4年來的第2座冠軍。
相關連結
MLB.com的專題報導
BA的報導
一位日本愛好者寫的Blog
Friday, February 11, 2005
Monday, February 07, 2005
Trading Card
球員卡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高中的時候偶爾還會有同學帶卡到班上炫燿一下,現在身邊似乎找不到這種人了,當時也有小小參與了一下,買過幾包低單價的球員卡。而現在手邊最有價值的卡應該是
Brain Giles Topps 206 吧,Topps 206 裡面的小卡其實很小,大約僅僅有郵票大小,不過有球員簽名就增值不少。
球員卡現在市場很混亂,不過 Topps 在'01年弄了 eTopps 這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東西,eTopps 可以直接在網路上買下自己喜歡的球員卡,而不需要拆卡,交易則可以透過 eBay。其他公司如 Upper Deck 似乎現在也有類似的東西,不過畢竟自己不是有錢人,聽聽就好。
胡亂寫了一下。

球員卡現在市場很混亂,不過 Topps 在'01年弄了 eTopps 這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東西,eTopps 可以直接在網路上買下自己喜歡的球員卡,而不需要拆卡,交易則可以透過 eBay。其他公司如 Upper Deck 似乎現在也有類似的東西,不過畢竟自己不是有錢人,聽聽就好。
胡亂寫了一下。